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其他 >云原生Istio基本介绍网站首页其他

云原生Istio基本介绍

赵广陆 2023-07-07 20:00:03
简介云原生Istio基本介绍


1 什么是Isti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地址:https://istio.io/

服务网格是一个独立的基础设施层,用来处理服务之间的通信。现代的云原生应用是由各种复杂技术构建的服务体系,服务网格负责在这些组成部分之间进行可靠的请求传递。目前典型的服务网格通常提供了一组轻量级的网络代理,这些代理会在应用无感知的情况下,同应用并行部署、运行。

前面提到,Istio出自名门,由Google、IBM和Lyft在2017年5月合作推出,它的初始设计目标是在Kubernetes的基础上,以非侵入的方式为运行在集群中的微服务提供流量管理、安全加固、服务监控和策略管理等功能。

Istio有助于降低部署的复杂性,并减轻开发团队的压力。它是一个完全开放源代码的服务网格,透明地分层到现有的分布式应用程序上。它也是一个平台,包括允许它集成到任何日志平台、遥测或策略系统中的api。Istio的多种功能集使我们能够成功、高效地运行分布式微服务体系结构,并提供一种统一的方式来保护、连接和监视微服务。

传统的spring cloud微服务项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基于Istio架构微服务项目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stio是基于Sidecar模式、数据平面和控制平台、是主流Service Mesh解决方案。

2 Istio特征

地址:https://istio.io/zh/

  • 连接:对网格内部的服务之间的调用所产生的流量进行智能管理,并以此为基础,为微服务的部署、测试和升级等操作提供有力保障。

  • 安全:为网格内部的服务之间的调用提供认证、加密和鉴权支持,在不侵入代码的情况下,加固现有服务,提高其安全性。

  • 策略:在控制平面定制策略,并在服务中实施。

  • 观察:对服务之间的调用进行跟踪和测量,获取服务的状态信息。

下面对这些特性展开详细描述。

2.1 连接

微服务错综复杂,要完成其业务目标,连接问题是首要问题。连接存在于所有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用于维持服务的运行,算得上重中之重。
相对于传统的单体应用,微服务的端点数量会急剧增加,现代的应用系统在部分或者全部生命周期中,都存在同一服务的不同版本,为不同的客户、场景或者业务提供不同的服务。同时,同一服务的不同版本也可能有不同的访问要求,甚至产生了在生产环境中进行测试的新方法论。错综复杂的服务关系对开发者来说都是很严峻的考验。

针对目前的常见业务形态,这里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来描述Service Mesh的连接功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不同的外部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访问的都是同一服务端口,但实际上会因为不同的用户识别,分别访问服务A的不同版本;在网格内部,服务A的版本1可能会访问服务B的两个版本,服务A的版本2则只会访问服务B的版本1;服务B的版本1需要访问外部的云服务,版本2则无此需求。
在这个简化的模型中,包含了以下诉求:
◎ 网格内部的调用(服务A→服务B);
◎ 出站连接(服务B→外部云服务);
◎ 入站连接(用户→服务A);
◎ 流量分割(A服务跟B服务只负责与自己相关流量请求);
◎ 按调用方的服务版本进行路由(服务A的版本1分别调用了服务B的版本1和版本2);
◎ 按用户身份进行路由。

这里除了这些问题,还存在一些潜在需求,如下所述。
(1)在网格内部的服务之间如何根据实际需要对服务间调用进行路由,条件可能包括:
    ◎ 调用的源和目的服务;
    ◎ 调用内容;
    ◎ 认证身份。
(2)如何应对网络故障或者服务故障。
(3)如何处理不同服务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
(4)怎样对出站连接进行控制。
(5)怎样接收入站连接来启动后续的整个服务链条。

这些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其中,与流量相关的问题还引发了几个关键的功能需求,如下所述。
(1)服务注册和发现:要求能够对网格中不同的服务和不同的版本进行准确标识,不同的服务可以经由同一注册机构使用公认的方式互相查找。
(2)负载均衡策略:不同类型的服务应该由不同的策略来满足不同的需要。
(3)服务流量特征:在服务注册发现的基础之上,根据调用双方的服务身份,以及服务流量特征来对调用过程进行甄别。
(4)动态流量分配:根据对流量特征的识别,在不同的服务和版本之间对流量进行引导。

连接是服务网格应用过程中从无到有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2.2 安全

安全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过去私有基础设施结合单体应用的环境下,这一问题并不突出,然而进入容器云时代之后,以下问题出现了。
(1)有大量容器漂浮在容器云中,采用传统的网络策略应对这种浮动的应用是比较吃力的。
(2)在由不同的语言、平台所实现的微服务之间,实施一致的访问控制也经常会因为实现的不一致而困难重重。
(3)如果是共享集群,则服务的认证和加密变得尤为重要,例如:
    ◎ 服务之间的通信要防止被其他服务监听;
    ◎ 只有提供有效身份的客户端才可以访问指定的服务;
    ◎ 服务之间的相互访问应该提供更细粒度的控制功能。


总之,要提供网格内部的安全保障,就应具备服务通信加密、服务身份认证和服务访问控制(授权和鉴权)功能。
上述功能通常需要数字证书的支持,这就隐藏了对CA的需求,即需要完成证书的签发、传播和更新业务。
除了上述核心要求,还存在对认证失败的处理、外部证书(统一 CA)的接入等相关支撑内容。

2.3 策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stio 通过可动态插拔、可扩展的策略实现访问控制、速率限制、配额管理等功能使得资源在消费者之间公平分配

在Istio中使用Mixer作为策略的执行者,Envoy的每次调用,在逻辑上都会通过Mixer进行事先预检和事后报告,这样Mixer就拥有了对流量的部分控制能力;在Istio中还有为数众多的内部适配器及进程外适配器,可以和外部软件设施一起完成策略的制定和执行。

组件简单介绍,后面会详细讲解

Mixer: Mixer 在整个服务网格中执行访问控制和策略执行,并从 Envoy 代理和其他服务收集遥测数据。

Envoy: 在istio框架中使用Envoy作为代理,使用的是C++开发的软件,用于为服务网格中的所有服务提供所有的入站和出站流量,唯一一个与数据平面打交道的

2.4 观察

随着服务数量的增加,监控和跟踪需求自然水涨船高。在很多情况下,可观察的保障都是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运维功能的重要保障。
随着廉价服务器(相对于传统小型机)的数量越来越多,服务器发生故障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们开始产生争论:我们应该将服务器视为家畜还是宠物?家畜的特点:是有功能、无个性、可替换;而宠物的特点:是有功能、有个性、难替换。
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服务器视为无个性、可替换的基础设施,如果主机发生故障,那么直接将其替换即可;并且,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服务的总体质量。因此,微服务系统监控,除了有传统的主机监控,还更加重视高层次的服务健康监控。
服务的健康情况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离散值,而是一系列连续状态,例如我们经常需要关注服务的调用成功率、响应时间、调用量、传输量等表现。
而且,面对数量众多的服务,我们应该能对各种级别和层次的指标进行采样、采集及汇总,获取较为精密、翔实的运行数据,最终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和展示。
与此同时,服务网格还应提供分布式跟踪功能,对服务的调用链路进行跟踪。

观察性:动态获取服务运行数据和输出,提供强大的调用链、监控和调用日志收集输出的能力。配合可视化工具,可方便运维人员了解服务的运行状况,发现并解决问题。

3 Istio与服务治理

Istio是一个服务治理平台,治理的是服务间的访问,只要有访问就可以治理,不在乎这个服务是不是是所谓的微服务,也不要求跑的代码是微服务化的。单体应用不满足微服务用Istio治理也是完全可以的。提起“服务治理”,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微服务的服务治理”,就让我们从微服务的服务治理说起。

3.1服务治理的三种形态

服务治理的演变至少经过了以下三种形态。

第1种形态:在应用程序中包含治理逻辑

在微服务化的过程中,将服务拆分后会发现一堆麻烦事儿,连基本的业务连通都成了问题。在处理一些治理逻辑,比如怎么找到对端的服务实例,怎么选择一个对端实例发出请求,都需要自己写代码来实现。这种方式简单,对外部依赖少,但会导致存在大量的重复代码。所以,微服务越多,重复的代码越多,维护越难;而且,业务代码和治理逻辑耦合,不管是对治理逻辑的全局升级,还是对业务的升级,都要改同一段代码。

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2种形态:治理逻辑独立的代码

在解决第1种形态的问题时,我们很容易想到把治理的公共逻辑抽象成一个公共库,让所有微服务都使用这个公共库。在将这些治理能力包含在开发框架中后,只要是用这种开发框架开发的代码,就包含这种能力,非常典型的这种服务治理框架就是Spring Cloud。这种形态的治理工具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SDK模式虽然在代码上解耦了业务和治理逻辑,但业务代码和 SDK还是要一起编译的,业务代码和治理逻辑还在一个进程内。这就导致几个问题:业务代码必须和 SDK 基于同一种语言,即语言绑定。例如,Spring Cloud等大部分治理框架都基于Java,因此也只适用于 Java 语言开发的服务。经常有客户抱怨自己基于其他语言编写的服务没有对应的治理框架;在治理逻辑升级时,还需要用户的整个服务升级,即使业务逻辑没有改变,这对用户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

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3种形态:治理逻辑独立的进程

SDK模式仍旧侵入了用户的代码,那就再解耦一层,把治理逻辑彻底从用户的业务代码中剥离出来,这就是前面提过的Sidecar模式。显然,在这种形态下,用户的业务代码和治理逻辑都以独立的进程存在,两者的代码和运行都无耦合,这样可以做到与开发语言无关,升级也相互独立。在对已存在的系统进行微服务治理时,只需搭配 Sidecar 即可,对原服务无须做任何修改,并且可以对老系统渐进式升级改造,先对部分服务进行微服务化。

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比较以上三种服务治理形态,我们可以看到服务治理组件的位置在持续下沉,对应用的侵入逐渐减少。

微服务作为一种架构风格,更是一种敏捷的软件工程实践,说到底是一套方法论;与之对应的 Istio 等服务网格则是一种完整的实践,Istio 更是一款设计良好的具有较好集成及可扩展能力的可落地的服务治理工具和平台。
所以,微服务是一套理论,Istio是一种实践。

4 Istio与Kubernetes

4.1 Kubernetes介绍

Kubernetes是一款用于管理容器化工作的负载和服务的可移植、可扩展的开源平台,拥有庞大、快速发展的生态系统,它面向基础设施,将计算、网络、存储等资源进行紧密整合,为容器提供最佳运行环境,并面向应用提供封装好的、易用的工作负载与服务编排接口,以及运维所需的资源规格、弹性、运行参数、调度等配置管理接口,是新一代的云原生基础设施平台。
从平台架构而言,Kubernetes的设计围绕平台化理念,强调插件化设计与易扩展性,这是它与其他同类系统的最大区别之一,保障了对各种不同客户应用场景的普遍适应性。另外,Kubernetes与其他容器编排系统的显著区别是Kubernetes并不把无状态化、微服务化等条件作为可运行的工作负载的约束。
如今,容器技术已经进入产业落地期,而Kubernetes作为容器平台的标准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 Istio是Kubernetes的好帮手

从场景来看,Kubernetes已经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应用负载的部署、升级、扩容等运行管理能力。Kubernetes 中的 Service 机制也已经可以做服务注册、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支持通过服务名访问到服务实例。
从微服务的工具集观点来看,Kubernetes本身是支持微服务的架构,在Pod中部署微服务很合适,也已经解决了微服务的互访互通问题,但对服务间访问的管理如服务的熔断、限流、动态路由、调用链追踪等都不在Kubernetes的能力范围内。那么,如何提供一套从底层的负载部署运行到上层的服务访问治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目前,最完美的答案就是在Kubernetes上叠加Istio这个好帮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3 Kubernetes是Istio的好基座

Istio最大化地利用了Kubernetes这个基础设施,与之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强大的用于进行服务运行和治理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了Kubernetes的优点实现Istio的功能,例如:

1.数据面

数据面Sidecar运行在Kubernetes的Pod里,作为一个Proxy和业务容器部署在一起。在服务网格的定义中要求应用程序在运行的时感知不到Sidecar的存在。而基于Kubernetes的一个 Pod 多个容器的优秀设计使得部署运维
对用户透明,用户甚至感知不到部署 Sidecar的过程。用户还是用原有的方式创建负载,通过 Istio 的自动注入服务,可以自动给指定的负载注入Proxy。如果在另一种环境下部署和使用Proxy,则不会有这样的便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统一服务发现
Istio的服务发现机制非常完美地基于Kubernetes的域名访问机制构建而成,省去了再搭一个类似 Eureka 的注册中心的麻烦,更避免了在 Kubernetes 上运行时服务发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基于Kubernetes CRD描述规则
Istio的所有路由规则和控制策略都是通过 Kubernetes CRD实现的,因此各种规则策略对应的数据也被存储在 Kube-apiserver 中,不需要另外一个单独的 APIServer 和后端的配置管理。所以,可以说Istio的APIServer就是Kubernetes的APIServer,数据也自然地被存在了对应Kubernetes的etcd中。

Istio非常巧妙地应用了Kubernetes这个好基座,基于Kubernetes的已有能力来构建自身功能。Kubernetes里已经有的,绝不再自己搞一套,避免了数据不一致和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

Istio和Kubernetes架构的关系,可以看出,Istio不仅数据面Envoy跑在Kubernetes的Pod里,其控制面也运行在Kubernetes集群中,其控制面组件本身存在的形式也是以Kubernetes Deployment和Service,基于Kubernetes扩展和构建。

回顾一下上面提到的K8S组件

  • APIServer
API Server提供了k8s各类资源对象(pod,RC,Service等)的增删改查及watch等HTTP Rest接口,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总线和数据中心。

kubernetes API Server的功能:
-提供了集群管理的REST API接口(包括认证授权、数据校验以及集群状态变更);
-提供其他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和通信的枢纽(其他模块通过API Server查询或修改数据,只有API Server才直接操作etcd);
-是资源配额控制的入口;
-拥有完备的集群安全机制.
  • Deployment
一旦运行了 Kubernetes 集群,就可以在其上部署容器化应用程序。 为此,需要创建 Kubernetes Deployment 配置。
Deployment 负责 Kubernetes 如何创建和更新应用程序的实例。
  • Service
Service可以看作是一组提供相同服务的Pod对外的访问接口。借助Service,应用可以方便地实现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
  • Ingress
ingress是Kubernetes资源的一种,可以让外部请求访问到k8s内部的资源上

总结

Kubernetes在容器编排领域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标准;微服务化的服务与容器在轻量、敏捷、快速部署运维等特征上匹配,这类服务在容器中的运行也正日益流行;随着Istio 的成熟和服务网格技术的流行,使用 Istio 进行服务治理的实践也越来越多,正成为服务治理的趋势;而 Istio 与 Kubernetes 的天然融合且基于 Kubernetes 构建,也补齐了Kubernetes的治理能力,提供了端到端的服务运行治理平台。这都使得Istio、微服务、容器及Kubernetes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云原生应用采用 Kubernetes 构建应用编排能力,采用 Istio 构建服务治理能力,将逐渐成为企业技术转型的标准配置。

5 Istio与服务网格

5.1 时代选择服务网格

在云原生时代,随着采用各种语言开发的服务剧增,应用间的访问拓扑更加复杂,治理需求也越来越多。原来的那种嵌入在应用中的治理功能无论是从形态、动态性还是可扩展性来说都不能满足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具备云原生动态、弹性特点的应用治理基础设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采用Sidecar代理与应用进程的解耦带来的是应用完全无侵入、也屏蔽了开发语言无关等特点解除了开发语言的约束,从而极大降低了应用开发者的开发成本。

这种方式也经常被称为一种应用的基础设施层,类比TCP/IP网络协议栈,应用程序像使用TCP/IP一样使用这个通用代理:TCP/IP 负责将字节码可靠地在网络节点之间传递,Sidecar 则负责将请求可靠地在服务间进行传递。TCP/IP 面向的是底层的数据流,Sidecar 则可以支持多种高级协议(HTTP、gRPC、HTTPS 等),以及对服务运行时进行高级控制,使服务变得可监控、可管理。

然后,从全局来看,在多个服务间有复杂的互相访问时才有服务治理的需求。即我们关注的是这些 Sidecar 组成的网格,对网格内的服务间访问进行管理,应用还是按照本来的方式进行互相访问,每个应用程序的入口流量和出口流量都要经过Sidecar代理,并在Sidecar上执行治理动作。

最后,Sidecar是网格动作的执行体,全局的管理规则和网格内的元数据维护需要通过一个统一的控制面实现。
Sidecar拦截入口流量,执行治理动作。这就引入两个问题:
◎ 增加了两处延迟和可能的故障点;
◎ 多出来的这两跳对于访问性能、整体可靠性及整个系统的复杂度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对于考虑使用服务网格的用户来说,事情就会变成一个更简单的选择题:是否愿意花费额外的资源在这些基础设施上来换取开发、运维的灵活性、业务的非侵入性和扩展性等便利。

目前,华为、谷歌、亚马逊等云服务厂商将这种服务以云服务形态提供了出来,并和底层的基础设施相结合,提供了完整的服务治理解决方案。这对于广大应用开发者来说,更加方便和友好。

5.2 服务网格选择Istio

在多种服务网格项目和产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后来居上的 Istio,它有希望成为继Kubernetes之后的又一款

重量级产品。

Istio 解决了生产大规模集群的性能、资源利用率和可靠性问题,提供了众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新特性,已经达到企业级可用的标准。

首先,在控制面上,Istio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在功能、形态、架构和扩展性上提供了远超服务网格的能力范围。它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控制面规范,向数据面传递服务信息和治理规则。

Istio使用Envoy V2版本的API,即gRPC协议。标准的控制面API解耦了控制面和数据面的绑定。

最后,在大厂的支持上,Istio 由谷歌和 IBM 共同推出,从应用场景的分析规划到本身的定位,从自身架构的设计到与周边生态的结合,都有着比较严密的论证。Istio项目在发起时已经确认了将云原生生态系统中的容器作为核心,将Kubernetes作为管理容器的编排系统,需要一个系统管理在容器平台上运行的服务之间的交互,包括控制访问、安全、运行数据收集等,而 Istio 正是为此而生的;另外,Istio 成为架构的默认部分,就像容器和Kubernetes已经成为云原生架构的默认部分一样。

云原生社区的定位与多个云厂商的规划也不谋而合。华为云已经在 2018 年 8 月率先在其容器服务CCE(Cloud Container Engine)中内置Istio;Google的GKE也在2018年12月宣布内置 Istio;越来越多的云厂商也已经选择将 Istio作为其容器平台的一部分提供给用户,即提供一套开箱即用的容器应用运行治理的全栈服务。正因为看到了 Istio 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巨大潜力,各大厂商在社区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其中包括Google、IBM、华为、思科、红帽等主流厂商。

istio原理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时代选择服务网格是因为架构的发展
服务网格选择istio是因为提供一套开箱即用的容器应用运行治理的全栈服务
风语者!平时喜欢研究各种技术,目前在从事后端开发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