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学无止境 >stm32学习笔记-11 SPI通信网站首页学无止境
stm32学习笔记-11 SPI通信
11 SPI通信
注:笔记主要参考B站 江科大自化协 教学视频“ STM32入门教程-2023持续更新中”。
注:工程及代码文件放在了本人的 Github仓库。
11.1 SPI通信协议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是由Motorola公司开发的一种通用数据总线,与IIC差不多,也是为了实现主控芯片和各种外挂芯片之间的数据交流。SPI和IIC都是常用的接口协议,只是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 四根通信线(SPI官方文档名称):
- SCK:Serial Clock,串行时钟线。别称SCLK、CLK、CK。作用是提供时钟信号,数据位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在时钟上升沿、下降沿进行的。
- MOSI:Master Output Slave Input,主机输出从机输入。别称DO(Data Output)。
- MISO:Master Input Slave Output,主机输入从机输出。别称DI(Data Input)。
- SS:Slave Select,从机选择。别称NSS(Not Slave Select)、CS(Chip Select)。SPI协议可以为每个从机都开辟一条SS线,专门用于控制该从机的选择(低电平有效)(SPI壕无人性)。
- 同步(时钟线快点慢点无所谓),全双工,高位先行。
- 支持总线挂载多设备,仅支持“一主多从”,不支持“多主机”。
IIC和SPI各有优缺点。IIC通过各种软硬件设置,使用最少的硬件资源(2根通信线)实现了最多的功能(双向通信、应答位等),相当于一个“精打细算、思维灵活”的协议;但是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其硬件采用开漏输出+上拉电阻的模式以防止电源短路,导致其高电平驱动能力不足,同时也导致其上升沿时间很长,这限制了其最高通信速率(IIC标准模式100kHz/快速模式400kHz)。相对的,SPI协议并没有规定最大传输速度,而是取决于外挂芯片厂商的设计需求,比如W25Q64芯片手册说明其SPI速率最高可达80MHz(甚至比stm32主频还要高)!但是,SPI的设计简单粗暴(学习起来更加简单),功能也不如IIC多,并且会消耗4根通信引脚,所以SPI相当于出手阔绰的土豪(我不在乎占了几根通信线,我只在乎我的任务有没有最简单、最快速的完成)。
注:IIC通过改进电路的方式,设计出高速模式3.4MHz,但目前并不普及。一般仍认为最高速率400kHz。
下面来介绍SPI的硬件规定:
- SPI主机:主机一般是控制器,如stm32。
- SPI从机:从机一般是存储器、显示屏、通信模块、传感器等。
- 时钟线和数据线:所有SPI设备的SCK、MOSI、MISO分别连在一起,即相同名称的管脚连接在一起。
- 片选线:主机另外引出多条SS控制线,分别接到各从机的SS引脚。注意主机在同一时间只能选择一个从机进行通信(低电平有效),否则会造成数据冲突。
注:SPI输出引脚配置为推挽输出(驱动能力强),输入引脚配置为浮空或上拉输入。对于从机来说,只有当其被选中时,MISO才配置为推挽输出,否则为高阻态。
下面来介绍SPI基本收发时序:
SPI通信的基础是交换字节。也就是说,每次SPI通信的过程中,通过各自的MOSI、MISO线,主机和从机的寄存器会形成一个循环移位操作,每个比特的通信都是转圈的循环移位,8个时钟周期完整的交换一个字节。那么根据需求有选择的忽略交换过来的数据,就可以实现(以主机举例,从机同理)主机只发送、主机只接收、主从机交换数据这三类操作。
工作原理:
- 波特率发生器上升沿:所有寄存器左移一位。
- 波特率发生器下降沿:将采样输入的数据放到寄存器的最低位。
- 重复8个时钟周期,便可以实现主机和从机的数据交换。
注:实际上,何时移位、何时采样、时钟极性都是可以设置的,下面将介绍。
功能介绍:显然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 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正常的交换字节。
- 只想发送、不想接收:不看接收过来的数据。
- 只想接收、不想发送:随便发一个数据,比如0x00/0xFF。
下面介绍SPI交换单个字节的时序:
- 起始条件和终止条件:起始条件是SS从高电平切换到低电平,终止条件是SS从低电平切换到高电平。
- 交换一个字节:两个配置位分别为CPOL(Clock Polarity, 时钟极性)规定空闲状态的时钟高低电平、CPHA(Clock Phase, 时钟相位)规定数据移入(数据采样)、移出的时机。
- 【模式0】[CPOL,CPHA] = [0,0],SCK低电平为空闲状态;SCK第一个边沿(上升沿)移入数据,第二个边沿(下降沿)移出数据。
- 【模式1】[CPOL,CPHA] = [0,1],SCK低电平为空闲状态;SCK第一个边沿移出数据,第二个边沿移入数据。
- 【模式2】[CPOL,CPHA] = [1,0],SCK高电平为空闲状态;SCK第一个边沿移入数据,第二个边沿移出数据。
- 【模式3】[CPOL,CPHA] = [1,1],SCK高电平为空闲状态;SCK第一个边沿移出数据,第二个边沿移入数据。
下面介绍几个SPI的通信实例:
上面仅介绍了最基本的交换字节的时序。实际上,SPI要想与从机完成真正的通信,也有更高维度的数据帧结构:指令码+读写数据。每个SPI从机芯片都规定了指令集,指令集中不同的指令码对应不同的功能。下一小节将详细介绍W25Q64的指令集,本节仅看三个演示(默认【模式0】):
- 发送指令:向SS指定的设备,发送指令(0x06)。
由于上图是软件模拟SPI时序,所以MOSI的数据变化(那个上升沿)没有紧贴SCK下降沿,但是在硬件模拟SPI中是紧贴的。
- 指定地址写:向SS指定的设备,发送写指令(0x02),随后在指定地址(Address[23:0])下,写入指定数据(Data)。
主机:发指令 0 x 02 + 发 A d d r e s s [ 23 : 16 ] + 发 A d d r e s s [ 15 : 8 ] + 发 A d d r e s s [ 7 : 0 ] + 发 D a t a 主机:发指令0x02+发Address[23:16]+发Address[15:8]+发Address[7:0]+发Data 主机:发指令0x02+发Address[23:16]+发Address[15:8]+发Address[7:0]+发Data
- 指定地址读:向SS指定的设备,发送读指令(0x03),随后在指定地址(Address[23:0])下,读取从机数据(Data)。
主机:发指令 0 x 03 + 发 A d d r e s s [ 23 : 16 ] + 发 A d d r e s s [ 15 : 8 ] + 发 A d d r e s s [ 7 : 0 ] + 收 D a t a 主机:发指令0x03+发Address[23:16]+发Address[15:8]+发Address[7:0]+收Data 主机:发指令0x03+发Address[23:16]+发Address[15:8]+发Address[7:0]+收Data
首先可以观察到,由于从机SPI协议由硬件控制,所以从机发送过来的数据,其数据变化边沿都是紧贴着时钟下降沿完成的。并且,如果最后接收完一个字节后时钟仍为低电平,那么从机会继续将下一个地址的数据发送过来,就实现了“连续地址读”。
11.2 W25Q64简介
W25Qxx系列是一种低成本、小型化、使用简单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常应用于数据存储、字库存储、固件程序存储(电脑BIOS固件)等场景。也就是如果程序需要存储大量的数据,就可以考虑外挂这款芯片。
- 存储介质:Nor Flash(闪存)。还有Flash一种是Nand Flash。
- 时钟频率:80MHz / 160MHz (Dual SPI) / 320MHz (Quad SPI)。两重SPI是将MOSI和MISO同时用于收发;四重SPI是再加上写保护WP、数据保持HOLD进行收发数据,共四根线同时收发数据。
- 存储容量(24位地址):
W25Q40: 4Mbit / 512KByte
W25Q80: 8Mbit / 1MByte
W25Q16: 16Mbit / 2MByte
W25Q32: 32Mbit / 4MByte
W25Q64: 64Mbit / 8MByte(本节所使用)
W25Q128:128Mbit / 16MByte
W25Q256:256Mbit / 32MByte
引脚 | 功能 |
---|---|
VCC、GND | 电源(2.7~3.6V) |
CS(SS) | SPI片选 |
CLK(SCK) | SPI时钟 |
DI(MOSI) | SPI主机输出从机输入 |
DO(MISO) | SPI主机输入从机输出 |
WP | 写保护 |
HOLD | 数据保持,用于SPI总线进入中断 |
上面原理图中可以看出,WP和HOLD两根线都接到了VCC正极,那就表示这两个功能暂时没有用到。
- 芯片层级结构:8MB存储空间–>128个64KB块–>16个4KB扇区–>16个256B页。
- SPI控制逻辑:芯片内部进行地址锁存、数据读写等操作,都可以由控制逻辑自动完成,外部芯片主要关注与控制逻辑进行数据交互即可。
- 状态寄存器:非常重要,指明芯片是否处于忙状态、是否写使能、是否写保护等。
- 写控制逻辑:配合WP引脚实现硬件写保护。
- 高电压生成器:配合Flash进行编程,用于击穿内部晶体管,以实现掉电不丢失数据的特性。
- 页地址锁存/寄存器:锁存3字节地址的高两个字节。通过写保护和行解码,来选择要操作哪一页。
- 字节地址锁存/寄存器:锁存3字节地址的最低一个字节。通过列解码和256字节页缓存,来进行指定特定地址的读写操作。由于配有计数器,所以可以很容易实现从指定地址开始,连续读写多个字节。
- 256字节页缓存区:是一个256字节的RAM存储器,通过这个RAM缓冲区以实现数据读写。写入数据时,为了跟上SPI通信速度,会先将数据放到RAM缓存区里,时序结束后,芯片才会将数据复制到Flash中,所以 单次连续写入数据禁止超过256个字节,并且写时序后芯片会进入忙状态(状态寄存器)。读取数据时由于只需要看Flash电路状态,所以没有限制。
与RAM支持直接读写、覆盖读写不同,为了兼顾掉电不丢失与存储容量大、成本低的特点,Flash会在操作的便捷性上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于是下面是 Flash操作注意事项:
写入操作时:
- 写入操作前必须先进行写使能,一个写使能只能保证后面一条写操作的执行。这样设置是防止误操作。
- 每个数据位只能由1改写为0,不能由0改写为1。所以写入数据前必须先擦除(发送擦除指令),擦除后所有数据位变为1。
- 擦除必须按照 最小擦除单元(扇区) 进行,可以选择的擦除单元有整个芯片、块、扇区。要想不丢失数据,就需要先将所有的数据读取出来,擦除后再统一写入;或者直接为单个字节数据占用一个扇区,就不需要先读取了。
- 最多连续写入一页的数据(256字节),超过页尾位置的数据,会回到页首覆盖写入。也就是注意地址不要跨越页尾。
- 写入操作结束后,芯片进入忙状态,不响应新的读写操作。可以使用“读状态寄存器指令”,BUSY为0时芯片空闲。
- 写入操作总结:写使能–>(备份数据)–>擦除–>等待BUSY位为0–>写入数据–>等待BUSY位为0–>其他操作。
读取操作时:
- 直接调用读取时序,无需使能,无需额外操作,没有页的限制,读取操作结束后不会进入忙状态,但不能在忙状态时读取。
- 更多指令集详细信息可以查看W25Q64芯片手册的“11.2.2 Instruction Set Table 1”。
11.3 实验:软件SPI读写W25Q64
需求:用stm32四个引脚控制高低电平,与W25Q64进行通信。在OLED上显示:
- 第一行:显示MID(Manufacturer)和DID(Device)。MID是厂商ID(0xEF),DID是设备ID(0x4017)。
- 第二行:显示写入的四个数据。
- 第三行:显示读出的四个数据。
实际上使用软件模拟SPI,是可以任意选择端口的。但是为了后续硬件SPI实验不用再拆线,所以这里选择和stm32上SPI外设引脚。
下面是代码展示:
- main.c
#include "stm32f10x.h" // Device header
#include "OLED.h"
#include "W25Q64.h"
uint8_t ArrayWrite[4] = {0x11,0x22,0x33,0x44};
uint8_t ArrayRead[4];
int main(void){
OLED_Init(); //OLED初始化
W25Q64_Init(); //W25Q64初始化
//初始化OLED显示
OLED_ShowString(1,1,"MID:FF DID:FFFF ");
OLED_ShowString(2,1,"W:FF FF FF FF");
OLED_ShowString(3,1,"R:FF FF FF FF");
//读取W25Q64的ID号
W25Q64_ID W25Q64_ID_Structure;
W25Q64_ReadID(&W25Q64_ID_Structure);
OLED_ShowHexNum(1,5,W25Q64_ID_Structure.MID,2);
OLED_ShowHexNum(1,12,W25Q64_ID_Structure.DID,4);
//写入数据
W25Q64_EraseSector(0x00000000); //写擦除
W25Q64_PageProgram(0x00000000, ArrayWrite, 4);//写数据
//读取数据
W25Q64_ReadByte(0x00000000, ArrayRead, 4);
//将读写数据显示到OLED上
uint16_t i;
for(i=0;i<4;i++){
OLED_ShowHexNum(2,3+3*i,ArrayWrite[i],2);
OLED_ShowHexNum(3,3+3*i,ArrayRead[i],2);
}
while(1){
};
}
- SPI_User.h
#ifndef __SPI_USER_H
#define __SPI_USER_H
//SPI初始化
void SPI_User_Init(void);
//SPI起始信号
void SPI_User_Start(void);
//SPI终止信号
void SPI_User_Stop(void);
//SPI交换一个字节(模式0)
uint8_t SPI_User_SwapByte(uint8_t SendByte);
#endif
- SPI_User.c
#include "stm32f10x.h" // Device header
//SPI-SS引脚写操作
void SPI_User_W_SS(uint8_t BitValue){
GPIO_WriteBit(GPIOA, GPIO_Pin_4, (BitAction)BitValue);
}
//SPI-SCK引脚写操作
void SPI_User_W_SCK(uint8_t BitValue){
GPIO_WriteBit(GPIOA, GPIO_Pin_5, (BitAction)BitValue);
}
//SPI-MOSI引脚写操作
void SPI_User_W_MOSI(uint8_t BitValue){
GPIO_WriteBit(GPIOA, GPIO_Pin_7, (BitAction)BitValue);
}
//SPI-MISO引脚读操作
uint8_t SPI_User_R_MISO(void){
return GPIO_ReadInputDataBit(GPIOA, GPIO_Pin_6);
}
//SPI初始化
void SPI_User_Init(void){
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GPIOA, ENABLE);
//初始化CLK、SS、MOSI-推挽输出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4 | GPIO_Pin_5 | GPIO_Pin_7;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初始化MISO-上拉输入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IPU;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6;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SPI_User_W_SS(1); //SS默认高电平
SPI_User_W_SCK(0);//模式0:SCK默认低电平
}
//SPI起始信号
void SPI_User_Start(void){
SPI_User_W_SS(0);
}
//SPI终止信号
void SPI_User_Stop(void){
SPI_User_W_SS(1);
}
//SPI交换一个字节(模式0)
uint8_t SPI_User_SwapByte(uint8_t SendByte){
uint8_t i;
//实现方法一:使用掩码依次提取数据的每一位
uint8_t RecByte = 0x00;
for(i=0;i<8;i++){
SPI_User_W_MOSI((0x80>>i) & SendByte);
SPI_User_W_SCK(1);//SCK上升沿
if(SPI_User_R_MISO()==1){
RecByte = (0x80>>i) | RecByte;
}
SPI_User_W_SCK(0);//SCK下降沿
}
// //实现方法二:使用循环移位模型
// for(i=0;i<8;i++){
// SPI_User_W_MOSI(0x80 & SendByte);
// SendByte <<= 1;
// SPI_User_W_SCK(1);//SCK上升沿
// if(SPI_User_R_MISO()){
// SendByte |= 0x01;
// }
// SPI_User_W_SCK(0);//SCK下降沿
// }
return RecByte;
}
- W25Q64.h
#ifndef __W25Q64_H
#define __W25Q64_H
//W25Q64的ID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uint8_t MID;
uint16_t DID;
}W25Q64_ID;
//W25Q64的指令码
#define W25Q64_WRITE_ENABLE 0x06
#define W25Q64_WRITE_DISABLE 0x04
#define W25Q64_READ_STATUS_REGISTER_1 0x05
#define W25Q64_READ_STATUS_REGISTER_2 0x35
#define W25Q64_WRITE_STATUS_REGISTER 0x01
#define W25Q64_PAGE_PROGRAM 0x02
#define W25Q64_QUAD_PAGE_PROGRAM 0x32
#define W25Q64_BLOCK_ERASE_64KB 0xD8
#define W25Q64_BLOCK_ERASE_32KB 0x52
#define W25Q64_SECTOR_ERASE_4KB 0x20
#define W25Q64_CHIP_ERASE 0xC7
#define W25Q64_ERASE_SUSPEND 0x75
#define W25Q64_ERASE_RESUME 0x7A
#define W25Q64_POWER_DOWN 0xB9
#define W25Q64_HIGH_PERFORMANCE_MODE 0xA3
#define W25Q64_CONTINUOUS_READ_MODE_RESET 0xFF
#define W25Q64_RELEASE_ POWER_DOWN_HPM_DEVICE_ID 0xAB
#define W25Q64_MANUFACTURER_DEVICE_ID 0x90
#define W25Q64_READ_UNIQUE_ID 0x4B
#define W25Q64_JEDEC_ID 0x9F
#define W25Q64_READ_DATA 0x03
#define W25Q64_FAST_EAD 0x0B
#define W25Q64_FAST_READ_DUAL_OUTPUT 0x3B
#define W25Q64_FAST_READ_DUAL_IO 0xBB
#define W25Q64_FAST_READ_QUAD_OUTPUT 0x6B
#define W25Q64_FAST_READ_QUAD_IO 0xEB
#define W25Q64_OCTAL_WORD_READ_QUAD_IO 0xE3
#define W25Q64_DUMMY_BYTE 0xFF
//W25Q64初始化
void W25Q64_Init(void);
//读取W25Q64的ID
void W25Q64_ReadID(W25Q64_ID* ID_struct);
//页编程
void W25Q64_PageProgram(uint32_t start_addr, uint8_t *wByteArray, uint16_t count);
//写擦除-扇区
void W25Q64_EraseSector(uint32_t erase_addr);
//读取数据-读数据可以跨页
void W25Q64_ReadByte(uint32_t start_addr, uint8_t *rByteArray, uint32_t count);
#endif
- SPI_User.c
#include "stm32f10x.h" // Device header
#include "SPI_User.h"
#include "W25Q64.h"
//W25Q64初始化
void W25Q64_Init(void){
SPI_User_Init();
}
//读取W25Q64的ID
void W25Q64_ReadID(W25Q64_ID* ID_struct){
SPI_User_Start();
SPI_User_SwapByte(W25Q64_JEDEC_ID);
ID_struct->MID = SPI_User_SwapByte(W25Q64_DUMMY_BYTE);
ID_struct->DID = SPI_User_SwapByte(W25Q64_DUMMY_BYTE);
ID_struct->DID <<= 8;
ID_struct->DID |= SPI_User_SwapByte(W25Q64_DUMMY_BYTE);
SPI_User_Stop();
}
//发送写使能指令
void W25Q64_WriteEnable(void){
SPI_User_Start();
SPI_User_SwapByte(W25Q64_WRITE_ENABLE);
SPI_User_Stop();
}
//等待W25Q64恢复成空闲状态
void W25Q64_WaitBusy(void){
SPI_User_Start();
SPI_User_SwapByte(W25Q64_READ_STATUS_REGISTER_1);//读状态寄存器1
while((SPI_User_SwapByte(W25Q64_DUMMY_BYTE)&0x01) == 0x01);//Busy位为0就一直等待
SPI_User_Stop();
}
//页编程
void W25Q64_PageProgram(uint32_t start_addr, uint8_t *wByteArray, uint16_t count){
uint16_t i;
W25Q64_WaitBusy(); //等待忙状态置0
W25Q64_WriteEnable(); //写使能
SPI_User_Start();
SPI_User_SwapByte(W25Q64_PAGE_PROGRAM); //写指令
SPI_User_SwapByte(start_addr>>16); //写地址[23:16]
SPI_User_SwapByte(start_addr>>8); //写地址[15:8]
SPI_User_SwapByte(start_addr); //写地址[7:0]
for(i=0;i<count;i++){
SPI_User_SwapByte(*(wByteArray+i)); //写数据
}
SPI_User_Stop();
}
//写擦除-扇区
void W25Q64_EraseSector(uint32_t erase_addr){
W25Q64_WaitBusy(); //等待忙状态置0
W25Q64_WriteEnable(); //写使能
SPI_User_Start();
SPI_User_SwapByte(W25Q64_SECTOR_ERASE_4KB); //擦除指令
SPI_User_SwapByte(erase_addr>>16); //擦除地址[23:16]
SPI_User_SwapByte(erase_addr>>8); //擦除地址[15:8]
SPI_User_SwapByte(erase_addr); //擦除地址[7:0]
SPI_User_Stop();
}
//读取数据-读数据可以跨页
void W25Q64_ReadByte(uint32_t start_addr, uint8_t *rByteArray, uint32_t count){
uint32_t i;
W25Q64_WaitBusy(); //等待忙状态置0
SPI_User_Start();
SPI_User_SwapByte(W25Q64_READ_DATA); //读指令
SPI_User_SwapByte(start_addr>>16); //读地址[23:16]
SPI_User_SwapByte(start_addr>>8); //读地址[15:8]
SPI_User_SwapByte(start_addr); //读地址[7:0]
for(i=0;i<count;i++){
*(rByteArray+i) = SPI_User_SwapByte(W25Q64_DUMMY_BYTE);//读数据
}
SPI_User_Stop();
}
编程感想:
- 初始化数组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加
0x
,否则默认就是十进制数。- GPIO引脚选中的时候,格式为
GPIO_Pin_1
,而不是GPIO_PinSource1
。
11.4 SPI通信外设
STM32内部集成了硬件SPI收发电路,可以由硬件自动执行时钟生成、数据收发等功能,不仅SPI性能更高、同时也减轻CPU的负担。下面是stm32中SPI的性能参数(粗体表示使用中的默认配置):
- 可配置8位/16位数据帧、高位先行/低位先行
- 时钟频率: fPCLK/(2,4,8,16,32,64,128,256),也就是外设时钟分频得来。APB2中,fPCLK=72MHz;APB1中,fPCLK=36MHz。
- 支持多主机模型、主机操作、从机操作。
- 可精简为半双工/单工通信,一般不用。
- 支持DMA
- 兼容I2S协议(一种数字音频信号传输的专用协议)。
- STM32F103C8T6 硬件SPI资源:SPI1(APB2)、SPI2(APB1)。
引脚 | SPI1 | SPI2 |
---|---|---|
NSS | PA4/PA15 | PB12 |
SCK | PA5/PA3 | PB13 |
MISO | PA6/PA4 | PB14 |
MOSI | PA7/PA5 | PB15 |
注:斜杠后引脚定义表示引脚重映射
下面介绍stm32中SPI外设的电路框图:
寄存器配合介绍:
- 移位寄存器:右侧的数据一位一位地从MOSI输出,MOSI的数据一位一位地移到左侧数据位。
- LSBFIRST控制位:用于控制移位寄存器是低位先行(1)还是高位先行(0)。
- MISO和MOSI的交叉:用于切换主从模式。不交叉时为主机模式,交叉时为从机模式。
- 接收缓冲区、发送缓冲区:实际上分别就是接收数据寄存器RDR、发送数据缓冲区TDR。TDR和RDR占用同一个地址,统一叫作DR。移位寄存器空时,TXE标志位置1,TDR移入数据,下一个数据移入到TDR;移位寄存器接收完毕(同时也标志着移出完成),RXNE标志位置1,数据转运到RDR,此时需要尽快读出RDR,以防止被下一个数据覆盖。
细节:SPI为全双工同步通信,所以为一个移位寄存器、两个缓冲区;IIC为单工通信,所以只需要一个移位寄存器、一个缓冲区;USRT为全双工异步通信,所以需要两个移位寄存器、两个缓冲区,且这两套分别独立。
控制逻辑介绍:
- 波特率发生器:本质是一个分频器,用于产生SCK时钟。输入时钟就是外设时钟fPCLK=72MHz/36MHz。每产生一个时钟,就移入/移出一个比特。SPI_CR1中的[BR2,BR1,BR0]用于产生分频系数。
- SPI_CR1:SPI控制寄存器1,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详细可以参考中文数据手册“23.5 SPI和I2S寄存器描述”一节。
- SPE(SPI Enable):SPI使能,就是SPI_Cmd函数配置的位。
- BR(Baud Rate):配置波特率,也就是SCK时钟频率。
- MSTR(Master):配置主机模式(1)、从机(0)模式。
- CPOL、CPHA:用于选择SPI的四种模式。
- 波特率发生器:用于产生SCK时钟。
- 数据控制器:根据配置,控制SPI外设电路的运行。
- 字节交换过程:交换完毕,移位寄存器空,则TXE位置1、RXNE位置1,TDR会自动转运数据到移位寄存器,RDR数据等待用户读取。
- 开关控制【代码】:SPI外设使能。
- GPIO【代码】:用于各引脚的初始化。
- 从机使能引脚SS【代码】:并不存在于SPI硬件外设中,实际使用随便指定一个GPIO口(例如PA4)即可。在一主多从模式下,GPIO模拟SS是最佳选择。
上面介绍了stm32中SPI外设的基本原理,在实际书写代码的过程中,使用一个结构体便可以直接配置 波特率发生器 和 字节交换的默认模式,这是SPI外设内部便会自动工作,用户额外需要关心的只是何时读写DR。下面介绍读写时序的流程,分别是性能更高、使用复杂的“主模式全双工连续传输”,以及性能较低、常用且简单易学的“非连续传输”:
本模式可以实现数据的连续传输。
- 连续写入数据:只要TXE置1,就立马进中断写入数据(会同时清除TXE位);当写入到最后一个数据时,等待BSY位清除,发送流程完毕。
- 连续读出数据:只要RXNE位置1,就立马进中断读出数据(会同时清除RXNE位)。若不及时读出,现有数据就会被新的数据覆盖。
评价:连续数据流传输对于软件的配合要求较高,需要在每个标志位产生后及时读写数据,整个发送和接收的流程是交错的,但是传输效率是最高的。对传输效率有严格要求才会用到此模式,否则一般采用下面更为简单的“非连续传输”。
本模式对于程序设计非常友好。
- 字节交换流程:最开始等待TXE位置1,发送一个数据(会自动清除TXE);等待RXNE置1,读取数据。再进行下一次的字节交换。
评价:非连续传输会损失数据传输效率,数据传输速率越快,损失越明显。
从上面SPI软/硬件波形的对比来看,硬件SPI的一大特点就是数据变化紧贴SCK边沿,而不是像软件SPI那样,因为代码语句的执行会有一定的延迟(即使SCK边沿变化和输出数据变化的代码是挨在一起的)。
11.5 实验:硬件SPI读写W25Q64
需求:与软件SPI读写W25Q64相同,读出W25Q64的ID,并将ID和读写数据都显示在OLED上。
注:根据引脚定义表,选择SPI1的PA5、PA6、PA7进行通信,另外选择PA4作为片选引脚SS,于是引脚选择也就和软件SPI相同。
接线图、代码调用 与上一个实验——“软件SPI读写W25Q64”一致,只是将SPI_User
中的引脚变化使用硬件来实现了。
所以下面代码展示:main.c
、W25Q64.h
、W25Q64.c
、SPI_User.h
与源文件相同,只是SPI_User.c
中只是将涉及到SPI引脚变化的操作都替换成库函数了,具体的变化过程参考图11-15“非连续传输”时序图及其说明。
- SPI_User.c
#include "stm32f10x.h" // Device header
//SPI-SS引脚写操作
void SPI_User_W_SS(uint8_t BitValue){
GPIO_WriteBit(GPIOA, GPIO_Pin_4, (BitAction)BitValue);
}
//SPI初始化
void SPI_User_Init(void){
//1.开启外设时钟
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GPIOA, ENABLE);//GPIO时钟
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SPI1, ENABLE); //SPI1时钟
//2.初始化端口
//初始化SS-推挽输出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4;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初始化CLK、MOSI-外设复用推挽输出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5 | GPIO_Pin_7;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初始化MISO-上拉输入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IPU;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6;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3.配置SPI
SPI_InitTypeDef SPI_InitStructure;
SPI_InitStructure.SPI_BaudRatePrescaler = SPI_BaudRatePrescaler_2; //APB2的2分频-36MHz
SPI_InitStructure.SPI_CPHA = SPI_CPHA_1Edge; //第一个边沿采样,第二个边沿输出
SPI_InitStructure.SPI_CPOL = SPI_CPOL_Low; //时钟空闲时低电平
SPI_InitStructure.SPI_DataSize = SPI_DataSize_8b; //数据位宽8bit
SPI_InitStructure.SPI_Direction = SPI_Direction_2Lines_FullDuplex; //SPI双线全双工
SPI_InitStructure.SPI_FirstBit = SPI_FirstBit_MSB; //高位先行
SPI_InitStructure.SPI_Mode = SPI_Mode_Master; //主机模式
SPI_InitStructure.SPI_NSS = SPI_NSS_Soft; //软件自定义片选信号
SPI_InitStructure.SPI_CRCPolynomial = 0x0007; //CRC用不到,所以默认值7
SPI_Init(SPI1, &SPI_InitStructure);
//4.SPI使能
SPI_Cmd(SPI1, ENABLE);
SPI_User_W_SS(1);//默认不选中从机
}
//SPI起始信号
void SPI_User_Start(void){
SPI_User_W_SS(0);
}
//SPI终止信号
void SPI_User_Stop(void){
SPI_User_W_SS(1);
}
//SPI交换一个字节(模式0)
uint8_t SPI_User_SwapByte(uint8_t SendByte){
while(SPI_I2S_GetFlagStatus(SPI1,SPI_I2S_FLAG_TXE)!=SET); //等待TXE置1
SPI_I2S_SendData(SPI1,SendByte); //发送数据到TDR
while(SPI_I2S_GetFlagStatus(SPI1,SPI_I2S_FLAG_RXNE)!=SET);//等待RNXE置1
return SPI_I2S_ReceiveData(SPI1); //从RDR接收数据
}
编程感想:
- Keil小技巧:没有代码自动补全时,就按
Ctrl+Alt+Space
,但记得先把系统中切换输入的Ctrl+Space
快捷键取消。- 关于是否清除标志位。虽然在11-14、11-15的SPI时序图讲解中,手册上写明了TXE和RXNE“由硬件置位并由软件清除”,但是这并不代表需要一条专门的语句来清除标志位,比如SPI中就是读写数据的过程中就自动清除了,所以具体还需要查看数据手册的描述。